非?!?+1法則”藍耳病免疫控制須遵循!
廣東永順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蔣圣姣
廣東永順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永順“)市場總監蔣圣姣在5月30日的廣東永順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活疫苗(GDr180株)新產品發布會上,與到會嘉賓分享了《藍耳病免疫控制6+1法則》。蔣圣姣談到,藍耳病的發病機制跟常見的豬瘟、偽狂犬差異很大,沒有一勞永逸的固定使用方案。使用疫苗防控藍耳病,有六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一是切入時機的把握。對于藍耳病陰性豬場藍耳病的自然陽性穩定場和長期使用某毒株疫苗的藍耳陽性穩定場,此類豬場將會謹慎推薦;而產品主要針對藍耳病剛出現波動的豬場,藍耳病長期不穩定的豬場,藍耳病區域流行的發病場和有意嘗試藍耳病控制新方案的陽性豬場。另外,準備引種或已經引種的老豬場,自繁自養、母豬年更新率超過30%的豬場,藍耳病頻發區域內受威脅的豬場和長期混合感染、藥費居高不下的豬場,也可能會對GDr180有隱形需求。
二是豬群狀況的摸底,包括藍耳病是否原發疫病、藍耳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藍耳病的血清學檢測、臨床癥狀及剖檢病變的確認、混合感染與繼發感染的疫病篩查、繼發細菌感染的藥敏實驗、豬場設施條件的了解,飼料質量和霉菌感染的了解和飼養管理水平的了解等等。
三是藍耳類型的甄別,到底該場是穩定場?是活躍場?還是發病場?
藍耳穩定場是指:藍耳陽性但是生產相對穩定,死殘率低于10%,近年來幾乎不從外界引種,藍耳病處于相對平穩的狀態,沒有出現明顯的繁殖問題、呼吸道問題。
藍耳活躍場是指:沒有大規模發病,育成率70-80%,經過確診藍耳病比較活躍,母豬始終保持一定比例的發情障礙、子宮產道炎癥、奶水質量差,比較多的死黑胎,甚至間歇性流產(5-10%),而保育豬成活率長期低于90%,尤其是青年母豬所產仔豬健康狀況很差。
藍耳發病場是指:豬場已經明顯發病,全群死殘率超過30%甚至50%以上,懷孕母豬發燒流產比例超過10%甚至20%以上,并發感染與繼發感染非常嚴重,采取多種措施都無法穩定下來,并確診整個豬群處于病毒血癥狀態。
四就是個性方案的制定。剛才說到的,3種不同類型的豬場各有不同的個性定制解決方案。
對于藍耳穩定場,禁止免疫生產母豬與生產公豬,后備豬藍耳病馴化建議跟老母豬混群為主,配種前1個月完成GDr180株兩次基礎免疫為輔。在單點連續飼養的豬場決定免疫仔豬時,母豬提前7天要藥物組合做全群保健,間隔1個月經過抽檢母豬血清發現S/P值仍趨于平穩時,不需要再做類似藥物保健。確認保育豬相對穩定的前提下,仔豬28日齡以后免疫,避免在分娩舍接種GDr180,主要用于控制藍耳病引發的呼吸道綜合征(PRDC),保持生產持續穩定。
對于藍耳活躍場,母豬沒有明顯繁殖障礙問題,仔豬出現藍耳病導致的呼吸道問題時,禁止免疫懷孕母豬,可以在斷奶時免疫生產母豬;在母豬相對穩定的前提下,仔豬免疫時間參照仔豬發病的日齡:總的原則是,仔豬發病的2-4周免疫,最好是在發病前的4周;在母豬相對穩定,仔豬經過單針免疫有效果,但是中后期仍然出現呼吸道癥狀時,可以考慮兩針免疫,有“14日齡首免+42日齡二免”或者“21日齡首免+49日齡二免”兩套方案,免疫劑量是每次0.5頭份;母豬出現不穩定時,先用藥物組合給全群母豬做7天保健,然后免疫各個階段母豬各5頭,每頭1頭份,觀察3-5天,未發現明顯的發燒減料等不良反應,再做全群的普免。間隔1個月,再使用1次同樣的方案。以后每3個月普免1次,穩定1年以上改為4個月普免1次,并根據生產情況酌情取消懷孕母豬免疫,改為斷奶母豬跟胎免疫;在第二環節《豬群情況的摸底》時,對于發現的混合感染、繼發感染、飼料低劣或霉變、設施條件差、飼養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必須給予相應的改善或解決措施,跟GDr180免疫相配套,確保GDr180的免疫效果。因為藍耳病是屬于條件性致病,不改善致病的條件而僅關注于疫苗接種,很難有明顯的效果。
對于藍耳發病場,母豬出現明顯流產,甚至超過20%時,接種GDr180縮短病程是必須的,必須跟畜主做好溝通;母豬緊急免疫穩定1個月之后,然后再強化免疫1次。以后每3個月普免1次,穩定1年以上改為4個月普免1次,并根據生產情況酌情取消懷孕母豬免疫,改為斷奶母豬跟胎免疫。
對于已經發病的斷奶仔豬不考慮疫苗接種,超過7日齡的哺乳仔豬普免1頭份GDr180,其他豬群通過藥物治療耐過病程;仔豬趨于穩定之后,先采用7日齡免疫,再根據斷奶仔豬出現不穩定的時間做出相應的免疫日齡調整,參照藍耳活躍場第二條;如果畜主堅持用GDr180挽救已經發病或可能發病的保育豬或生長豬,必須保持慎重。
有了方案,就需要第五個環節:免疫措施的執行,包括編排工作進度表,明確相關責任人員,疫苗的有效使用和配套措施的落實。此過程中,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非常重要!
第六個環節就是免疫效果的評估。包括采取免疫措施前,拍照片或視頻留底,豬群好轉后拍照片或視頻作對比,同一欄舍同一階段的豬群,免疫前后比較眼觀效果;同時詳細記錄免疫前后的生產數據,主要是流產率、健仔數、發病率、死亡率、殘次率、育成率、飼料報仇等,以便做數據分析。另外,母豬、仔豬采樣做血清學監測(s/p值等指標),分子檢測跟蹤疫苗毒、野毒在免疫豬群的變化。還有,場長、豬場主管和崗位員工對免疫前后的感官評價也不能忽略。
蔣圣姣稱,除了以上六個環節,還有一個環節,往往是很多豬場沒有做到的,這就是“免疫方案的改進”。
蔣圣姣談到,最初的免疫方案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在效果評估之后,如果發現階段性控制目標沒有達成,必須迅速找可能的各種原因,用排除法予以篩查,馬上采取補救措施。階段性控制目標實現后,考慮藍耳病的復雜多變,在維持豬群穩定的前提下,對藍耳類型重新做甄別,相應調整免疫日齡與免疫次數及免疫劑量。豬群完全穩定后,定期做血清學監測與生產數據跟蹤,及時掌握藍耳病變化,以便及時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免疫方案的改進,是為了藍耳苗免疫效果的持續性,突破以往藍耳病控制的困局。
歡迎留言咨詢